说茶具,除了看质地、色泽外,就不得不说透气性,这是紫砂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让其他茶具望尘莫及。
如果说透气性是紫砂的“天赋”,如何发挥“天赋”则在于后天的创造和使用。操作不当,埋汰了原料,空有一身好“武艺”也是明珠投暗。那么,在制作工序中,如何才能将紫砂这一材质美发扬光大?
(资料图片)
紫砂壶是经过拍打或镶嵌成型的,从一块泥料,经过一双巧手的点化,演变出万千英姿与风情。
把泥块切成围身筒的泥条、做壶底的片料后,用木制的“搭子”在泥凳上捶打,形成所需要的厚度。泥料经过拍打,里面的分子结构也会有序的排列起来,如同面粉被揉出了“筋”变得柔韧而紧致。
捶打的角度、力度、厚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整片厚度要一致。岔开一句,为了锻炼正确的姿势和用力方向,顾老曾令爱徒一团泥整整锤了三天,个中难度,可见一斑。
接下来,将打好的泥条沿围片围城筒状,将泥条的接头斜切后拼接。然后,一手在筒内衬撑,一手执“拍子”在筒外拍打,顺势带动转盘转动使拍击受力位置变换。
在手工成型的过程中,坯体内壁未经挤压,仍保持原有的颗粒结构,泥料矿物组织和颗粒堆积等因素使内壁产生疏松的结构。
坯体表面也会呈现粒子,这个时候就需要工具来“救场”了,反复精加工后,可将坯体表面的粗砂粒向坯体内部挤压,使表面平整光滑,形成一层细腻的表皮层。
而经修整的表皮层,不论是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还是下限,致密的坯面表层都能烧结,减少了空气入壶的渠道。
坯体在窑烧过程中,晶体各团粒内部的封闭气孔不变,晶体各团粒外部则形成细微的通气不通水的气孔,这就是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
内部的微气孔结构,是紫砂壶“蕴香的载体”。坯体在明针的抿压后,坯体表面为泥多砂少的紧致层,坯体内部为泥砂均匀的疏松体。
它是人为的,形成于制坯,定型于烧成。外表的紧致结构层,是紫砂壶的“水色载体”,靠的就是师傅的明针功夫,做出来水色才好,壶坯的明针的精加工也有助于双重气孔形成。
玩壶求知,觅宝淘金,拉拉杂杂一片物理知识,似乎得之于道而失之于趣味,但若真爱此道,而又花费不吝求之,则实在应该做好功课,熟悉相关标准和要求,方可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