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因为太多强加文化越变越复杂。直面茶,直面产地,还原茶本真,打破信息不对称,去除中间化,让你更了解真实的茶。
咱们大中华地广物博,资源丰富。各地的的语言、习俗、特产各有不同。
【资料图】
上下五千年的沉淀,文化底蕴深厚,各行各业可谓是达到精微深奥、析毫剖厘的状态。
对于吃方面的研究,更可谓是放眼世界全无对手。就喝茶来说,细微区别都是讲究到极致。
比如说喝茶用的水。茶经里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你看,这就是一种极致。
喝茶时极致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建立在选择一款好茶的。
一款茶,是否能更好:包括制茶时的天气、原料的产区、工艺的拿捏、香型的区别、口感饱满度的状态、生津回甘的反馈、泡茶人的手法、对茶的理解、喝茶的氛围等等。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某些方面确实理解到了很极致的层次。
当然,这些极致的东西,很多都是建立在原料基础上的。当原料不好的时候,就很难制作出好茶,那其他的一切极致的东西就无从追求了。
所以说,原料产区的好坏,至关重要。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不好,那么上面无法实现唯美的创造。就像人,心态不好,凡事无法释怀、凡事不知得舍、舍得的因果,那道路也会越走越窄。
回到茶叶产区问题,龙井讲究的是西湖且还得是西湖中的狮峰;岩茶离不开正岩,且须是三坑两涧等小微产区;铁观音必须是内山高海拔,且有讲究村落土壤的情况;普洱茶则是以风格区分,易武的甜柔、勐海的劲道、临沧的清香,且是名山名寨;安吉白茶都知道需要溪龙周边的,但是清楚环境的人,会追求茶园情况;猴魁同样也是有核心之说,你看猴坑~~
很多知名茶系都是这样,深入产区的人都很清楚。
这和其他的植物是一样的,大枣、大米、人参、冬虫夏草、黄苓……等都是如此。
比如说,在你当地,你肯定知道什么什么在哪产的是最好吃的。这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福鼎白茶在我看来也是这样的,当然,在产区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只是目前很多人还不提这事。
当,没人说产区问题的时候,在终端就更不会有人问,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挺美的事。
你想,低海拔产区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比高海拔的要便宜最少15%上下,不知名产区的原料更是便宜很多很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大批量通货的人需要的就是节约成本,毕竟可以省下很多钱,同时同级别的茶,报价还可以低几块钱。
做个数据,会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同样是米针,高海拔800元/500克的话,低海拔只要700上下,不知名产区的话,还可以更便宜。当高海拔报价850的时候,只有50元的利润,当低海拔报价800的时候,有100的利润,不知名产区报价760的时候,利润肯定也是可以超过100元的。
对于只看外形,不做内质对比的人来说,大部分会选择价格更便宜的。由此,很多人目前不愿意定位高海拔核心原料,毕竟做起更麻烦,吃力不讨好。
不管市场终端目前的产区划分是如何,那是天下人的事,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群体在坚守品质的,比如说定位太姥山的方家山、磻溪镇水库以上的吴洋、大洋、桑园、青垅、岭头、南广、后坪、仙蒲等村落的茶。
以我个人对茶的理解来说,经过多方比较,我觉得从平均水平来看,磻溪镇的茶整体品质分值会高于其他地方的茶,我说的是平均值。
如果更细分的话,那我上面提到的那几个村落的平均值还要高。
好,肯定是有好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香气、滋味的纯净度、香气的丰富程度、口感的细腻度、当然还有避不开的耐泡度。
毕竟,一泡白茶香气的清晰度不高、丰富性不够、仙灵度不行,那么肯定不会是高档的。
我形容为,好白茶闻起来是清新芬芳的,入口是鲜爽仙灵活泼的。而这,如果你不信,可以用PK的角度对比一下。同年份、同等级的茶,同时对比,肯定有差异,一次喝不出来,那就PK十次。
很多东西让人感觉看不出来,是虚幻的,当有参照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清晰、明朗。
目前,对于产区的说法在市场终端尚很少有人谈论,在产区的集散地都是模棱两可的说是高海拔,具体村落还很少有人敢于直面。
对于白茶粉们来说,喝的茶比较多的话,估计会有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喜欢喝茶,可以说没茶浑身没劲,喝啥都不解渴,可以说没有茶日子就无法过,同时,我自己喝茶最看重的就是茶叶的内质感,因为产区跑的多了,见的多了,心里明明白白知道产区的重要性。
从业多年,茶树下长大,深知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明白自己的诉求,以己推人,所以直面茶一直为大家推荐一些好产区的茶叶,也是咱们会公布产区、茶厂的原因,这和很多人的“大产区之说”截然不同。
很多东西光明磊落不是更好,更简单,更高效吗?可以省去徘徊、猜疑的心思。
不累,才能更舒服的一起玩耍。
就目前白茶的情况来说,好产区的茶还不会很贵,大家自己存茶,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存出来好喝、放心喝的茶。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咱们只做磻溪镇的茶,只做那几个村落白茶的原因。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大家都会庆幸今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