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梗多,茶不好滋味淡,茶不好价格低,茶不好所谓茶叶“三不好”是经验,还是谣言?
01.吃牛排的时候,大家都习惯于吃几分熟?
(资料图)
其实不管吃几分熟的牛肉,都是各人的喜好。
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可不知什么时候,吃三分熟的牛排竟然成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门槛之一。
若是不喜欢那一口咬下带有七八分血丝的牛肉,就不“高级”了,甚至连带着吃牛排的人也低人一等似的。
真是不想吐槽,明明是同一块肉,生熟程度不同而已,也不知那还不断劝说别人一定要吃三分熟的人是从哪儿生出的优越感。
不过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说这茶圈里面就有人说:有茶梗的茶叶也太低级了吧,好茶都只有芽头的。
才喝几百块钱的茶叶,没有上千的茶叶喝起来能有格调?
这茶滋味这么淡,买到烂茶了吧,就和你说去我介绍的那家店!茶汤喝起来特别浓。
这些说出来振振有词的论调当真是真实的吗?又有何依据呢?
02.茶梗多的就是烂茶,茶梗少的就是好茶?
错!
并不是说茶梗多的茶叶就不好,茶梗的多少主要是因为采摘标准的不同。
比如白茶,白毫银针因为仅仅采摘芽头,所以白毫银针是不带有茶梗的。而白牡丹与寿眉的采摘标准分别是一芽一二叶与一芽三四叶,芽头连着枝叶,连接的部分就自然会带有茶梗啦。且因为生长的时间不同,茶梗的长短粗细也是有所差异的。
按照白牡丹与寿眉的采摘标准来说,带有符合采摘标准的部分茶梗,不能成为它们不是好茶的依据哦。不知是否有细心的茶友有感觉到呢?有茶梗的茶叶喝起来更香更甜一些。这是因为茶叶中香气物质的分布,是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梗是植物养分与水分的主要输导组织,且这些养分主要是水溶性的物质。茶叶在加工的过程中,茶梗当中的香气物质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转移到叶中。茶梗中的香气与叶片结合,生成更香更浓的滋味。
同是今年的新茶,2019春寿眉的香气可丝毫不逊色与2019白毫银针的哦。
甚至因为春寿眉的条形更大,内质基础更丰富,在新茶刚制作好的那段时间里面,春寿眉的香气滋味在前两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足够明朗清晰。
不似白毫银针轻扬秀气,春寿眉不加掩饰的香气,直接爽利,其中也有茶梗的一份功劳呀。
茶梗当中同样含有大量的茶多糖和果胶类物质,在冲泡的时候,这两种物质析出,能够让汤水变得更加甜润醇和,茶汤的稠滑度是更好的。
小白就更建议新茶友喝秋白茶,秋白茶的条形比春白茶更大,茶梗更粗,更长,含有的果胶类物质与多糖类物质也就更多一些。
另外,茶梗多的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耐泡。
喝过老寿眉的茶友就知道了,在喝老寿眉的时候要是一个人喝,当真是能够喝一整个下午的。其耐泡度,简直惊人。
茶梗多的茶,具备有高香、汤醇、耐泡的特点。为茶汤增色如此之多的茶梗,自然不能成为茶叶品质不佳的借口。
03.味道浓的就是好茶,味道淡的就是烂茶?
错!
茶叶品质的好坏还真的不能够单单用茶汤滋味的浓淡来评判,毕竟各种茶类的情况不用,不可一概而论。
内质再寡淡的岩茶,从滋味上来说,也是要比白茶或者绿茶的滋味来的浓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艺的不同。茶汤的浓淡,并不直接与茶叶品质挂钩。
六大茶类工艺各有不同,其中白茶与绿茶的滋味相对来说会比较温和一些,不如岩茶或者是熟普一般强烈。而常人所讨论的茶叶滋味的浓淡,指的都是在不同冲泡方式影响下所呈现的茶汤滋味。
比如,闷泡出来的茶汤,因为咖啡碱与茶多酚的过度析出,使得茶汤的滋味过浓。
这样喝起来有强烈的,刺激的苦涩感的茶汤,难道只有好茶才能够做到吗?并非如此!咖啡碱与茶多酚是茶叶当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滋味物质。咖啡碱的滋味表现为苦,而茶多酚的滋味表现为涩,两种物质在闷泡的情况下过度析出,也就造成茶汤滋味的又苦又涩。
有些茶友对茶叶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不苦不涩不是茶”的层面,喝到这样以浓烈苦涩滋味的茶汤,便会一厢情愿的认为这是好茶。
可实际上,茶多酚与咖啡碱在茶叶内质中占比过高,并非是好茶的表现,而是烂茶的特征。
不论是在好茶或者是烂茶当中,这两种物质都是常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品质好的茶叶中,滋味物质的组成丰富:鲜爽的氨基酸、甜润的果糖类物质、果胶类物质等等。
咖啡碱与茶多酚在茶叶中的比例不高,在滋味呈现上主要起到丰富茶汤滋味的辅助作用,这样的茶汤饮用起来不是“浓”的,却是适宜的。
“喝起来浓”并不是好茶的判别标准,内质丰富才是。内质丰富的茶,香、清、甘、活,重要是滋味不会过于浓烈单一,能够喝出汤水中丰富的层次感。如此,才不枉好茶之名。
4.价格高的就是好茶,价格低的就是烂茶?
当然不!
看到这句话,想必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那些将劣质茶叶标注高价的茶商们了。
虽然一直有“一分钱一分货”的说法,但也不可太过绝对,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不是所有的东西的价格都是与其价值相匹配的。
奢侈品里面的假货;手机里面的山寨机;名牌鞋里面的莆田鞋,这些都是价值与本身品质不符合的假货典范。假货是顶着正品名号狐假虎威的产品,各行各业中皆有,茶行业自然也不能够免俗。
单说做旧白茶的套路就如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层出不穷。
比如说修改年份,将当年的新茶说成是陈了一年的白茶,陈了一年的茶叶说成是陈了两年的茶叶,以此赚取差价。相同的一款茶叶,在良好陈化的前提之下,价格原本就是逐年递增的。商家便看中了这一漏洞,将白茶陈化的年份多说一些,有些新茶友辨认不出,就很容易落入茶商的圈套之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比茶叶本身价值更高的价格,将茶叶买了回来。
诚然,好茶的价格处于成本及市场需求的双重考量,并不廉价,但也并非天价。茶叶的价格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完全代表茶叶的品质。
不管是茶圈还是别的什么圈子,因为认知不全而产生的误解层出不穷。有误会无妨,重要的是解开误会。切记不要站在自己的位置往下看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拥有的一切。
茶,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买最好的。千万别人云亦云的觉得哪一款茶叶好,便跟风一样的买了。先学会鉴别真实的信息与谣言的区别吧,好茶等待懂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