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作者上文《景谷白茶,大白于天下》。关于萎凋各有认识,以我制茶的经验总结得出:“萎凋是初制茶风格的关键”。萎凋,是在一定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把茶鲜均匀摊开置放,让茶鲜在脱离母体后能够自然顺畅进行呼吸,让茶鲜植物性生命延续过程中、适度促进鲜叶酶活性,内含物质发生适度物理、化学变化,散发部分水分,使茶鲜含水量减少、茎叶萎蔫软匀柔易制,除苦降涩、降解收敛性物质、改善适口性,吐臭青味青草气,让气味醇和、花香彰显、果香渐成、充分展现茶品种香的过程。
“萎凋”是现代茶学的专有名词,有时又做“萎雕”“萎掉”,它是现代制茶工序中的必然步骤,是现代茶艺的基本工艺。这工艺不是现代才产生,在上古时期先民开始制茶时就开始应用,并一直应用至今的工艺。在未能大交流的年代各地有“摊晒”“摊晾”“摊浪”“摊亮”等不同称谓,说的就是这回事。现代茶学有了萎凋这一专用名词,我们就统一用它。
将采下的鲜叶按一定厚度摊放,通过晾、晒等,使鲜叶呈现萎蔫状态。这过程中,鲜叶发生一系列变化:水分减少,叶片由脆硬变柔软,便于揉捻成形;叶中所含酶活性增强,促使淀粉、蛋白质、不溶性原果胶等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可溶性果胶等有利于成茶品质的有效物质,同时降解多酚类物质、生成能量物质、产生热量、生成水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良好的萎凋,使鲜叶柔软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花香显果香出,成茶香气芬芳、滋味醇和饱满、刺激性弱而不苦涩。
(相关资料图)
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水分含量高达75%~80%,虽然脱离了母体,但生命力依然旺盛,有氧呼吸还持续不断的为其提供能量,所产生的热量也会越积越多。堆、成堆、大堆,在使有氧呼吸变为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热量的同时,还不能快速散发掉热量,让茶鲜转入无氧高温高湿高活性的激烈发酵。所以,采回的茶鲜应该立即摊开放置,而且要摊薄摊匀避免成堆避免过厚。
萎凋,在古时在人们还不太认识它的年代,由于个方面限制,人们采回来的茶鲜还不知道摊开摊匀摊薄。人们虽不知道“摊”,但已知道“放”,也就说采回来的茶鲜要放置一定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让茶鲜变柔变软,为了能更好的收形制形。它除了为制出漂亮的茶形外,更有可能是缩小体积,减少占用空间,方便茶的后期储存及远距离运输。这时期的萎凋我们暂且称为“放置萎凋”“静置萎凋”或“堆放萎凋”,它所产生的时代特征:年代久远,认识不到位,条件不具备,发展很落后,也就是说它还处于制茶的初始阶段,茶产业化的初始阶段。它的特点是占地少,时间短,老嫩不匀、叶底杂花。为了避免堆温过高,还得对堆放的茶鲜撒开又收拢、时不时翻动,以便它整体性匀柔易制。至于排不排青、除不除臭、生不生香,以及如何生香,还不为当时的研究范,就是偶然制得好茶也不知其所以然。但这无数的偶然随着逐步总结积累,时代的发展慢慢变成了必然,茶的分工细化由此而始,本文暂不探讨。
要让茶的植物性生命延续就需要能量需要氧气。脱离母体后茶鲜再无外来能量补给,茶鲜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就只能来自于茶鲜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茶鲜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产物,并产生热量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外界条件改变了,呼吸作用也就会终止了,内含物质消耗完了,呼吸作用也就终止了,水没了干了干透了,呼吸也就终止了,突然遇高温低温了,生命没了,呼吸作用也就终止了。萎凋实际上是个分解物质释放能量,又是个生成物质延续生命的过程,是个分解与生成的过程,提供与消耗的过程,是个物质增减的动态平衡过程,总的来说是个消耗内存的过程,可利用的物质终将越来越少。因此在茶的实际生产应用中,萎凋并不是越长越好越久越好,大多茶为中度萎凋,具体生产中还得多方面结合,适时而止适时而终,根据不同导向灵活运用。
萎凋根据速度及程度来分,可分为“轻度萎凋”“中度萎凋”“重度萎凋”及“超重度萎凋”与“超速度萎凋”,一般为前三种萎凋。我在制作云南白茶,发现它的萎凋远远重于其他茶,其他白茶,正因为有了这超重度萎凋,才有了黑白分明的月光白,才有甘甜醇和果香浓郁的云南白茶,在云南实际生产中广泛存在着这种超重度萎凋的应用,所以中国现代茶学中应该有“超重度萎凋”这一概念。萎凋按速度及程度的具体划分及应用本文暂且不展开。
茶鲜的萎凋,直观来看就是个失水的过程。水是一切生命体的依赖,水没了一切都将蛰伏,再顽强的生命都将蛰伏。萎凋的过程就是个逐步失水干燥的过程,传统云南白茶就是个萎凋至干、萎凋至干透的过程。萎凋因为茶的种植管理状态、茶鲜的植物性品种特性、茶鲜的水分含量、水分的散失速度、水分的散失时间、水分的散失量,所得干茶的水含量及后续散失时间等不同,这些大前提的不同决定了它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茶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不同风格之别。
超重度萎凋是在茶鲜植物性生命特征彻底消失后,在茶鲜水分适度的情况下:细胞壁、细胞膜破裂,细胞液溢出,茶汁在茶体内溢出,进而转入有氧发酵,即氧化分解的过程。这看似不变的外表之下,在激烈的发生着反应。茶汁渐渐氧化,茶鲜背面颜色变黄变红逐渐变黑,而茶毫面失水变白发亮的过程。只有充分的进行氧化反应,才能彻底的消除青斑而黑白分明、才会甜韵花香,才是天地太和。这也是云南传统白茶与其它白茶萎凋上的不同之处,也就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
关于白茶的萎凋,我根据多年实践总结一表,抛砖引玉、大家共同探讨。
太阳萎凋一般是在高水高温高氧高活性强光直热条件下进行,速度极快,变化特别明显,所以时间不易过长,鲜叶厚度不宜过薄过厚,所摊鲜叶厚度结合当天天气调整。它相对于其他萎凋,从萎凋变化速度上来讲可以归为“超速度萎凋”。它速度快、鲜叶软化快、外观效果明显,但由于受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实操中很难把握,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现今科学技术条件下应用越来越少,但萎凋与干燥直接结合的茶叶制作方式仍然长期存在。
太阳萎凋与太阳干燥合二为一的方式,更是要注意鲜叶厚度,避免其转换为高温高湿高活性强光直热下的无氧发酵。这种以太阳为主,及其直接简单,把萎凋与干燥二合一的生产方式,直接利用能量利用自然,利用垂手可得的资源生产茶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历史上应该广泛存在,只是这样生产出的茶应该归“白茶”还是“晒青”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样的生产方式从逻辑上分析应该处于“杀青”工艺诞生之前。现代茶学的“晒青”已经在完全意义上应用了杀青技术,如果把它归为“晒青茶”,那它也应该属于“原始晒青茶”。
认识了萎凋机理,弄明白了影响萎凋因素,慢慢的人们就从无意得之向有意为之,把不可控转换为可控,从自然萎凋开始人工萎凋,用人为手段来干预调节,根据情况加温加湿加风加氧加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的下的各种调控措施,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创造出极端的超速度萎凋。萎凋极有可能是人们对茶叶生产加工,成体系认识的最初工序之一。
加湿萎凋不常见,多现于云南白茶中,而且只是局部地区在实操中作为调整措施补救措施的辅助措施使用,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用。
萎凋也是个水分逐步散失的过程,是个逐步干燥的过程,但干燥程度不是高,即便是超速度萎凋,超重度萎凋这极端萎凋方式所得的干茶也还有一定含水量,那怕感觉已经干了的茶,在其芽心、嫩茎、老梗部位也有一定的含水量。茶整体水分高或部分含水量高,都会使得茶的呼吸作用得已持续,活性得已保留,这样的茶不稳定不便于后期储存控制,所以必须对萎凋后的茶鲜再进行干燥,以确保在后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稳定品质。
不同茶区、不同茶树、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的生活品饮习惯,不同的个性化导向,让人们总结出在不同萎凋程度下,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不同的干燥方式,根据情况干燥自认为已经萎凋够了的茶鲜,快速固化、适时锁定,突出风格稳定品质,从而产出各具特色而不同风格的白茶。这些干燥方法方式虽然对茶品质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已经决定于茶鲜的萎凋程度,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白茶属于萎凋而成的茶。
作者简介:李琨,“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1994年参加村建工作时,注意到苦聪人“冷水泡茶”,由此引发关注。1998年发掘“太和甜茶”,2003年系统掌握太和工艺。研制冷水泡茶。2006年总结出太和茶的传统采养方法,现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研究普洱茶储存;2010年成立“鹿鼎茶业”,担起太和甜茶传承、培养云茶晒红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