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最早叫石铫壶,最早见于宋代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在紫砂壶的众多壶式中,石瓢绝对占据着王者的地位,在紫砂行内称作“跌不破的形”。
历代名家对石瓢多有演绎,但每人风格各异,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都是以“三角美学”为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中,尤以子冶、景舟、汉棠三款最为著名,堪称石瓢中的三剑客,各有风采。
那么,子冶、景舟、汉棠这三款石瓢,有何区别吗?笔者今天带大家看一下三把壶,以上这三把壶,从上到下分别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他们都是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
子冶石瓢
子冶,便是瞿子冶,其名应绍,字子冶,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
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并自号为“壶公”。子冶石瓢,最早乃是由瞿子冶在石瓢上刻绘而得名。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是顾景舟在陈光明满瓢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颇具备分寸感。壶身丰满,虽型制为几何型,但每根线条饱含了柔润,充分展出了线条的软而韧度。
顾景舟记曰:“陈光明,字匡庐,小名润宝。中年以后,依其女侨遇上海。技艺较同辈精致,被同代艺人誉为二陈,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 ”。
后陈光明随女儿侨居上海,曾与顾景舟先生同在上海“郎氏艺苑”仿古,景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手艺最高的,当数陈光明”。景舟款满瓢较陈光明款,壶身较为高挺,追求线性的流畅舒展。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由徐汉棠所创作,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
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型体老味、飘逸,做工简约,端庄大方。
子冶、景舟、汉棠的部件对比
壶 嘴:
子冶和景舟都是直筒暗嘴,称之为“钢管嘴”。形象的说就像一段剪下的钢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视觉上看起来似有些喇叭形,这是视力的错觉。
子冶石瓢的嘴细长,景舟石瓢与之相比较,显得更粗大一些。而汉棠石瓢则是微微上翘的小弯嘴。
壶 把:
子冶的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景舟的把三角形相对比较弱化,更加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汉棠的把比前两者相比,则显得圆润,是圆形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