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说起建水紫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阴刻阳填。它为紫陶留下了永久不灭的妆容。它所承载的诗书画印文人格调,是建水紫陶灵魂之所在。
刻填这道工艺,起源难以追溯,但据史料考证,在清道光年间,经潘金怀、张好二人的改进,确立了以刻填、磨光为主的建水紫陶。
起先的刻填,简单粗制。以单色填泥为主,装饰画面大都是书法及简单的画面。但发展至今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更是发展出了彩色填泥,彩色绞色填泥等等工艺。装饰题材上更是愈发的丰富多样,更多的细节展现,更纤细的线条,更多变的色彩。让建水紫陶书画之美更上一层楼。
说起当今建水紫陶艺人,有一位叫廖建忠的,他对刻填这道工艺可谓颇有建树。小编我每每看到他的作品时,都叹为观止,都不敢相信这是刻填上去而不是画上去的。
让小编我产生这样疑虑的原因就在于画面实在太细致了,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村社、树木枝叶、羽毛、神态等都栩栩如生。对细节的还原仿佛身临其境,难以想象这其中的工程量,见微知著莫过于此!
另一方面对于色彩的把握,可谓璀璨夺目,廖建忠大胆运用各种颜色进行填泥。青绿的山水,粉艳的花卉。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在他的填泥刀下粉墨登场。他巧妙的运用彩色绞色填泥技巧,让光影幻化,让远近的山石凸显,让四季轮回,让云雾缭绕,让画面变得生趣盎然。
这就是廖建忠的刻填独道。或许老一辈的艺人们,无法想象今日之紫陶,能打扮出如此妆容,刻填能有如此精进。但正是有了许多像廖建忠这样的艺人,他们用心创造,他们用心坚守。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青出于蓝,建水紫陶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